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在提问区看到你的提问,说实话,对于你提出的困惑,我也是一直在有所思考,今年也与不少有识之士进行交流了这个话题,也关注了解了当前整个社会存在的类似现象。
1
首先来说说一些个人感受吧,在这个平台上,其实我已经回复过多个类似的困扰,这些困扰都集中指向一点,那就是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方向,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视频,是一位北大女博士生的感言,她讲到:“在别人眼中,我们这些顶尖学府的人,是非常风光的,似乎是活出了一个闪耀人生。”
但实际上,她自嘲道:“对于自己的人生,我感到十分迷茫,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我的可悲,而是这个社会的可悲,因为这个社会让我们失去了选择的可能性。”
是的,身为北大毕业生,头顶巨大的光环,却仍然内心迷茫,没有人生方向,物质,亲情,爱情,友情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
抖音上也讲过一个很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香港的大佬,称自己可以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智慧与知识社会经验,在短时间内让自己变得富裕。
于是,这位大佬空手起家,从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开始,首先学会赚一笔小钱来养活自己,让自己不至于饿死。
可是,过了几天,信心满满的他发现,原来的自己都太天真了,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缺乏学习,没有规划与目标。
经历了体验之后的他,才终于明白:“真正让穷人变穷的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与精力。”
他在自嘲道:“每天在外面工作一天回到‘家’,只想着一件事情——睡觉,因为实在是太累了,我已经不想再思考任何的其他事情。”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们没有去体验与经历,靠分析与判断得出的结论,现实与想法的差距有时候是非常大的。
这是一个真人的电视综艺节目,在故事中,可能有着节目效果的需求,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穷人与富人的最大区别,其实就是在于物质层面。而我们惊奇的发现,尽管穷人每天都在为了生计问题在奔波,尽管他们活得很艰难,但是他们却过得很充实,很满足,内心的幸福感也是很高的。
我们再来看看富人,因为不用考虑物质层面的追求,反而让他们失去了目标与动机,如果精神层面的追去仍然无法填补他们的时间,就会不断滋生出对于生命的质疑,对于自己存在价值的质疑。
这是一个现实真实存在的事实。我想你应该有所体会。
这里,我想再讲讲一个真实的事情,这是我的一位心理学同行前辈在私底下的聚会中谈论的。
他是一位业内小有名气的心理学老师,曾受邀前往北京、深圳等地,多次为国内的顶级富豪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授课辅导。
他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情况,来参与这些活动的富豪们,身家都不菲,因为几天的课程费用,每个人就是好几十万,钱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堆数字,增增减减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这也就让他们极度的想要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
我们会发现,在这样一群成功人士中,他们智慧过人,社会阅历经验丰富,物质生活已经达到极致,社会地位,自我价值感满足都已经似乎达到顶级水平。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都已经几乎得到满足。
为什么他们仍然表示,内心出现了这些人生价值意义的流失呢?
我没有站在过这样的顶峰,不过我想任何一个人站在这样的顶峰,都可能出现这样的心理危机,这也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些终极哲学话题的永恒性所在。
不同的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的人,在那个层次中暂时性的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处于满足温饱层次的人而言,他们就是最真实的生命个体,他们每天的目标就是“活下去”,当物质条件有一些剩余时,才会思考“我要将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我要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生活的人”。这就是他们的生命意义的全部表现形式。
那处于顶级的精英富豪们呢?生存层次的追去已经几乎不需要思考(除非有庞大家族中的勾心斗角),如果从一开始,创建公司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更高级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心中的梦想,那当这一切都实现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呢?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与梦想,直到老去将死的那一天,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看起来多么的令人惋惜,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上。
可是,现在我们却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个人太容易够得着这些东西,早早的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梦想,结果却发现未来的几十年都没有梦想可实现时,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悲哀?
如果是这样,那从一开始,我们只求物质,追求生存的意义又何在?
是不是所有人如果有一天都能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获得自己理想的财富,也同样会出现这种心理上的终极危机?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社会中存在的中年危机的由来。
价值感的匮乏,人生意义的流失,并不只是富人的专利,很多中产阶级的人,在到了五十岁左右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危机,因为他们用尽前半生来奋斗的目标和梦想,在五十岁左右时也基本实现了,结果发现似乎生命的内核仍然是空空如也。
2
针对这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我有着很多的思考,奈何我并不能站在富豪的层次,去感受他们的心理,也没有达到中年的年龄,去感受所有目标实现时的竭虑。
至少目前的我,仍然是有目标,有想法的,尽管我的目标大部分还停留在为了生计,为了生存,但我相比其他同龄人,更喜欢未雨绸缪,思考未来某一天将要出现的这种心理危机。
从提问中,可以看到,你比我的年龄应该小不少,不过却感觉你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心智,甚至比我们这些年长之人都思考更加丰富。
因为绝大部分人在这个年龄阶段,都有着很多现实的追求与想法,哪怕是家庭富裕,也往往有很多的物质层面的追求享受与满足。
我很惊讶于你的这些思考,同时也感到佩服,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有必要将我自己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作细致的阐述。
面对这个问题,我不敢说自己思考的有多么成熟,这些话题连古代先哲们都没有思考清楚,奈何我们这一群后生,但是我仍然对此感到特别的好奇。
你要说什么是人存在的意义,我想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探究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极好的存在意义。
至少对于当下的我而言,是这样的,因为这个问题,我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与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交流,不断的在丰富发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经历,在真实的情绪情感中尽可能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会发现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的精彩,因为想要探求这个问题,所以每天的经历对于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因为我知道,答案一定是在真实的体验中去寻找。
这给了我的生活更加敏感的体验觉知,比如同样是千篇一律的吃饭问题,以前,我感觉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高级一点就是满足食欲,增加幸福感,但是这种层面的意义是远远不够,因为吃东西作为绝大部分人动物生存的根本,千百万年来的一种重复行为,一定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存在。
于是,当我放下一切,只是静静的感受和品位事物时,我才发现,哪怕仅仅是一块白水煮过的萝卜,可是竟然有着这么让人惊艳的味觉,那种萝卜的汁液在口腔中迸射,随着自己的牙齿咀嚼萝卜时,萝卜的纤维传递给牙齿的绵软的感觉,新鲜的汁液在舌头与牙齿之间流动,并经过味蕾时产生的味觉感,这些画面都会随着自己的细致感知进入我的脑海。
那一刻,我才明白:“哦,原来我从来没有真正生活过。”
是的,我们常常说:“要从体验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体验。
真正的体验并不是要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体验,也不是要吃着鲍鱼鱼翅,住着豪宅等等,尽管这些我都没有体验过,但一块便宜又简单的白水萝卜就可以让我体验那一刻存在的价值意义。
这样的体验,我还经历过不少。有一次,我甚至突发奇想,利用节假日时间,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公寓里,不吃不喝两天,期间只是稍微的补充了一点水,甚至在家里将自己完全打开,就是脱光衣服一个人在家里活动。我想这一幕被别人看到一定以为是个疯子,不过这个大胆的尝试,却让我有很多的收获。
当到了第三天时,我打开冰箱,奖励了自己一颗苹果,两天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我,在吃到苹果的那一刻,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生命中最最美好的瞬间。
这并不只是因为饥饿感带来的幻觉,真正的感受来自于我对于苹果的细致入微的体验,哪怕很渴很饿,我仍然没有选择胡乱的吃下,而是让自己慢慢的品位,沉浸在那个味觉的盛宴中。
我想这种味觉的盛宴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种满足感也一定超越了真正的美食盛宴所带来的感受。
真正让自己体验到这种感受的秘密就在于,裸奔两天给自己带来的“打开”的感觉,因为衣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们心灵的限制,当完全没有遮蔽时,这种潜意识中的限制感也被打开,而后在自我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去接纳一个事物的存在,同时饥饿感也会让自己对味觉的感知能力放大,更加容易捕捉这场味觉盛宴带来的体验。
这算不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呢?
当然算不上终极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仅仅是这样的过程就已经让人内心充满期待,因为这并不是财富多少可以解决的,甚至是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这让我想到一个禅师的小故事。一位年轻人去向一位得道的禅师请教问题:“听说你已经悟道,请问你在悟道之前是做什么呢?”
禅师说:“在悟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烧水、做饭。”
“那悟道之后呢?”
禅师回答道:“悟道之后,我每天也是砍柴、烧水、做饭。”
年轻人疑惑道:“那并没有什么区别呀?”
禅师回答道:“悟道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而在悟道之后,我砍柴的时候只想砍柴,烧水的时候只想烧水,做饭的时候只想做饭。”
我们以为悟道有多么高深,但是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寻找的体验,能够真正的让自己“活在当下”,这也是一种体验中的“道”。
不过这些“道”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很难真正理解与做到,绝大部分人仍然会不断滋生痛苦与矛盾,在这些痛苦中迷失自己的感受。
当然,不管是更加深刻的进行生命体验,还是学会让自己“活在当下”,都只是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一个过程,是不断的伟大尝试。
于是,我想,也许有的梦想终究实现不了,有的问题永远解答不了,反而是一种幸福,因为它始终给我们的生命进行了一个锚定,设置了一个方向,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想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并为之努力。
直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尽管心有遗憾,但是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来过这个世界,我精彩的活过,体验过。”
这是我当前所能想到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心里话,这不是消极,相反,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其实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治疗技术。
这里想与你分享一下这个小技术。在美国航天局,他们的宇航员会有一种特别的心理训练方式,那就是每天与自己的心理督导,同事,甚至是亲人朋友一起讨论自己的死亡话题。
他们会先假设一个话题,比如,今天自己在执行航天器维修任务的时候,宇航服发生故障,自己被冻死在宇宙中,仅仅是瞬间,整个人就结冰,死亡。然后,一起讨论如何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必须要有细致入微的描述。
他们会说:“我看到你的尸体瞬间结冰,所有的血液瞬间凝固,心脏停止了跳动,甚至连瞳孔都没有来得及收缩,眼睛和嘴巴都没有机会闭上,就已经失去意识,彻底的死掉,然后失去灵魂的躯壳就这样飘荡在航天器的表面,就像一只风筝。”
当然,这个过程也少不了“自己”的参与,自己仍然会想象看着自己的尸体,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仿佛想象中那个死去的人只是自己的一个分身。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交流中,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尽管美国航天局的初心只是想要让宇航员真正忘记死亡恐惧,好让他们在面对真实故障的时候,能够驾驭内心的死亡焦虑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故障之上,这样才有更大的生还可能。
但是,很显然,在这样的极端练习中,每个人都会产生比原本设想目标更多的收获。
因为在这样的练习中,所有人都看到了生命的更多不可能,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每个生命最基本的恐惧——死亡恐惧,在没有死亡恐惧的基础上,再来重新思考和定义自己,这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感受。我想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知道内心的感受与变化。
不过,我们有一种简易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接近这种状态,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假设自己现在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联系强调的一定是当下,因为我们无法预料未来对自己,我们只有资格给当下的自己做一个人生全面总结),你会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一段怎样的话呢?
有时间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什么样的一段话可以总结和反应自己所经历的一生,从出生到当下快要离世的这一刻,所有的经历与感受浓缩起来是怎样的呢?
你会发现,当自己去思考时,似乎原本以为丰富精彩的人生,瞬间不知道真正的价值意义何在,这一生自己真正想要的,想去经历的,都不知道答案。而那些曾经让自己感到重要的,在面对生死离别之际,都显得如此的没有意义。
于是,这个话题可以打开自己关于自我存在价值的思考,真正的重新审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当然,这个练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也会更加有意识的专注于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意义。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变化的开始。
3
前段时间,我在阅读杰克韦尔奇的《商业的本质》一书中,有不少的收获,当然我是站在一个心理学人的视角来看企业家们的思考思维方式。
在书中,杰克韦尔奇非常生动的讲解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培养企业真正的生命力。
这些都是非常有直接启发意义的方法,不过当我看到这些方法时,我心里只感叹了一句话:“创造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企业需要企业家的才华与智慧,但是真正持续的发展,则是需要这位企业家强大的心理能量。”
是的,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实际上在讲述一位活生生的人,如何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点点耗竭自己的心理能量。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洞察,因为杰克韦尔奇哪怕再天才,也并没有教你如何在输出自己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输入。
天才精英与普通人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智慧的过人,也在于他们心理能量的充沛,当然我们也见过不少智力高的人,最终陨落在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之下。因此他们并不能称之为天才,或者说因为天生的“偏科”,让他们无法维持自己直到走向成功。
这就是我想与你交流的另外一个方面。
从这本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洞察,在书中,杰克韦尔奇讲到一种如何激发员工工作活力与动力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与“喜欢的”一个交点,并在交点附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我将这个方法称之为黄金交点。
这个方法看起来是有效的,但是正如我在这个回复的前面所说,“黄金交点”能带给自己的仍然是“五个需求层次”中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在通过自我实现等,找到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感。
但这种方法想必对出生就已经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人来说,可能是缺乏吸引力的,也就意味着这种方法只不过是上一层的人写给下一层人的参考建议。这就像思维空间的人给三维空间的人一些建议,让他们更加高效的利用自己所处的三维空间,然而却永远无法逾越空间的壁垒。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是,也许真正的价值感与意义感的流失源自于我们内心能量的流失,同时,这种能量是几乎恒定的,除非你有意识的提升它。
当然,对于心理能量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我们无法很好的用语言文字或者某个定义去衡量,往往是通过一些体验性的练习,让自己去感受它的存在。
4
当然,在这里,我不得不与你分享近段时间自己最惊喜的收获,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瞬间感到生命的意义似乎更加的闪亮。
这本书叫做《当下的力量》,原本我是抱着了解学习的心态,却不曾想这本书竟然有着如此生动的意义。
关于这本书,我建议同样喜欢学习的你在看完以后再与我一起探讨,在此我只说说我的感受。
这本书中讲到个第一个概念,也是很核心的概念就是“本体”,我想“本体”这个词是我目前能想到的,用来解释人生意义价值终极存在的一个词语。
正如书中所说,“本体这个词没有解释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文字能描述它,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没有将一个无限的、无形的东西缩减成一个有限的实体。”
书中还说到:“本体就是你的本质,只有当你感觉到临在时,你才会立即领会到‘我是’的真谛。”
瞧,“本体”这个概念是如此的抽象,却又如此的具体,近在咫尺,却触摸不到,甚至,你可以通过领会到“我是”的真谛。
要知道,“我是”是长久以来都无法思考清楚的问题,然而,竟然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有可能触碰到终极问题的答案,这是绝对让人兴奋的。在此我强雷推荐你阅读此书,也希望能与你交流碰撞出更多的精彩思考。
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话题,我想还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进行思考,但是我知道,这条路也许一直就没有终点,我们真正存在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我们探求这个问题答案本身。
人生之路终点的风景,我们都只是满怀憧憬,真正让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追逐之路上的风景。
愿我的回复对你有所启发。
给TA抱抱 17 个抱抱
收藏问题 8 个收藏
我来回答 32个回答